【党史学习专栏】党史小故事第4期 对党忠诚 战斗一生——宋澄 |
||
来源: 发布时间: 2021年06月14日 | ||
人物介绍:孙鹏,原高密市检察院员额检察官,现董家口法庭二级法官助理。 宋澄,1910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县。他是文登县党小组的创建者,是天福山起义的军事组织者,是胶东抗日武装和革命根据地的开拓者。 上下求索,信仰共产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还没有传播到文登,共产党组织还未建立之时,宋澄先行一步加入了国民党,开始了他早期的救国之路。1928年,宋澄到国民党文登县党部农民协会任干事。他组织农民夜校,发展农民协会;他带领群众反对苛捐杂税;他领导农民协会将土地无偿分给农民耕种。但是却遭到了国民党当局的镇压,宋澄被逮捕入狱,后来由村民保释。正是这次短暂的入狱经历给宋澄带来了很大的触动,他清晰的意识到国民党并不是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。 1930年,宋澄考入烟台省立八中,在这里,他接触到了共产党地下组织,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。这一年,宋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他认清了中国革命的道路方向,正式走上了共产主义的救国之路。 多次被捕入狱,坚定理想信念 1933年3月,宋澄受中共北方局委派,前往济南,担任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。同年7月,由于叛徒出卖,他不幸被捕。国民党对宋澄进行严刑拷打,宋澄始终坚贞不屈。在狱中,宋澄也时刻不忘党的工作。他创造出敲墙互通情报的暗语信号,打通了“犯人”间不能接近的障碍;他成立了狱中临时党支部,宣传党的政策,鼓动难友坚持斗争;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,创办《难友》报,在共产党人之间进行秘密传递。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,国民党政府迫于政治形势的压力,不得不释放被关押的"政治犯",宋澄获释出狱。 宋澄出狱后,他回到胶东,参与了中共胶东特委的领导工作。1937年12月24日,胶东特委在天福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,创建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。三军成立后,积极宣传革命真理,教唱抗日歌曲,民众纷纷报名参军抗日。然而,三军队伍的发展壮大,让国民党反动派感到惊恐不安。12月31日,宋澄等人在文登县岭上村进行宣传时,被国民党反动武装包围。宋澄为了避免武装冲突,保存抗日武装力量,他临危不惧,挺身而出前去谈判,却被国民党再次逮捕入狱。在狱中,他时刻不忘抗日宣传。事后不久,在蓬勃发展的抗日形势威慑下,国民党于1938年1月16日释放了宋澄等人。 转战多地,一心向党 1938年2月,宋澄参加了攻打牟平城的战斗。之后,他和战友们一道,率领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武装,转战胶东大地,参与指挥攻打栖霞、莱阳、招远玲珑金矿等多次战斗,为胶东抗日根据地、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与壮大,作出了重大贡献。在艰苦的斗争岁月里,宋澄积劳成疾,于1941 年病故于鲁南抗日根据地,时年31岁。 “党的安排就是我的理想,党的工作就是我的需要。”宋澄用31年短暂却厚重的生命,生动诠释了他忠诚于党,光辉战斗的一生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对党忠诚,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。要以先辈先烈为镜,不断筑牢信仰之基,把稳思想之舵,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对党的赤诚忠心。对党忠诚,就是要坚决做到忠诚核心、拥护核心、跟随核心、捍卫核心,一以贯之践行“两个维护”,把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绝对落实到位,深植对党忠诚的思想之根,筑牢听党指挥的忠诚之魂,不忘初心,砥砺前行! |
||
|
||
【关闭】 | ||